《三国鼎立》教学设计范文
一、 教材分析:
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《三国鼎立》,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。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,但其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,是历史的一大进步,为下一课学习“西晋的统一”做好铺垫,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,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时期。
二、 教学目标:
1知识与能力: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,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,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,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2过程与方法: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和图表法,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内容,从而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,进一步探索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。
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: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.评价,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,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。
三、 重点难点:
1重点:赤壁之战,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;
2难点: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,正确评价曹操
四、 学情分析:
本次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,他们思维活跃,好奇心强,但历史知识少且零散,尚未形成正确史观。运用对比法,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,培养学生“主动参与、乐于研究、交流合作”的学习方式。
五、 教法学法:
针对本课的特点,注重启发式、互动式教学,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,精心设问,创设情境,以“找一找、比一比、想一想”为教学线索进行教学。
六、 教学过程(课堂时间:45分钟)
第一环节:情境导入
播放关于“三国鼎立”的片段,采用直观导入法,创设情境烘托课堂气氛,激发学生兴趣,并引出课题“三国鼎立”
第二环节:自主学习,让学生“找一找”
首先我会提供给学生两个空白表,一个是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,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两次战争的背景、时间、地点、交战双方、特点、结果和影响。另外一个是三国鼎立表,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魏蜀吴各自的建国时间、都城和建立者。
设计原因: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,依据“自主探究式”的新教学法理念,将问题以图标方式展现出来,让学生自学教材,培养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,提高自学能力。
第三环节:共同探究新课,让学生“填一填”
我将本科内容调整为三国鼎立的背景、形成过程、最终形成三个子目,指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,帮助学生建构知识。
(1) 讲解三国鼎立的背景
温故而知新,指导学生联系课本第12课《大一统的汉朝》,并观察幻灯片《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》,学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史实。
设计意图: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,更好地把我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,并由此引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,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。
(2) 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
检查学生前面的自学情况,让学生“填一填”表格。根据表格简单讲解官渡之战,并由官渡之战的影响引出赤壁之战。结合表格和电影《赤壁》的片段讲解赤壁之战,强调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。
(3) 讲解三国鼎立的最终形成
承上启下,由赤壁之战的影响引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。结合课本第105页的《三国鼎立形势图》,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、孙权、刘备各自的情况,三者势均力敌,三国先后建立,鼎立局面形成。然后让学生“填一填”《三国鼎立表》,三国经济的发展略讲即可,其中强调东吴和台湾的联系,是学生明白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。
设计意图:采用分析和归纳法,把三国鼎立分解为三个部分,形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,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、分析能力。
第四环节,合作交流,让学生“想一想”
引导学生扮演“小军事评论员”的角色,结合教材第103页的“动脑筋”和两战对比图,学习小组共同分析曹操“一胜一败”的原因。小组讨论结果互相分享完后,通过展示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,让学生从侧面认识曹操,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。
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,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,进行合作交流学习,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,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。
第五环节:课堂小节
结合板书进行小结,留下悬念,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,分列只是暂时的,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,至于能问鼎九州呢?我们在下一节课揭晓。然后布置作业。
设计意图:采用悬念式总结,引起学生的疑问,是学生产生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带着新的问题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。
文档为doc格式